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天地

/

学生风采

/

正文

学生天地

学生风采

匠心传承非遗韵 青春助力文化兴——广西建院学子龙州非遗文化实践纪实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08-18

  广西建院讯(土木工程学院 /石明成 苏艳玲 图/赵子丞 朱运基)近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八桂石榴籽,青春边疆行”实践团赴龙州县开展非遗文化调研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走访、亲身体验等方式,深入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锦绣传承:指尖上的非遗走进李素英龙州壮锦工作室,非遗传承人李素英正专注地操作着传统织机。五彩丝线在她灵巧的手指间穿梭,精美的壮锦图案渐渐成形。“每一根线都要用心对待。”李老师边演示边讲解选线、织造等各个环节。四十余年的坚守,让这位第五代传承人对每根丝线都倾注深情。工作室内陈列的获奖作品,完美展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创新融合,见证着壮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实践团与李素英老师座谈交流

 

 

李素英老师为实践团讲解壮锦编织技艺

 

活动合影

弦音永续:八指琴师的坚守“八指天琴大师”秦华北的故事令人动容。2003年,为完成重要演出任务,在赶制天琴时失去左手两根手指,却仍坚持完成任务。如今,这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不仅保持着高超的制作技艺,更致力于天琴艺术的创新推广。当《壮乡美》的旋律从他指尖流淌而出,时而高亢时而婉转的琴声让在场所有人陶醉其中。在他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尝试基础演奏,切身感受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实践团与秦华北老师座谈交流

 

秦华北老师带领实践团弹奏天琴

 

活动合影

创新工坊:非遗的现代转型。龙州·依文·中国人寿合作社壮锦工坊,工坊总经理拓建宇向我们介绍了“非遗+企业+合作社”的创新运营模式。“我们致力于让传统壮锦焕发新生。”拓总表示,工坊将壮锦元素创新融入包包、饰品等现代生活用品,开发出80余款产品。2024年销售额已达115万元。通过“工坊+企业+农户”的产业集聚模式。既提高传承人收入,又扩大文化影响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工坊开展的研学活动和构建的线上线下营销网络,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工坊总经理拓建宇为实践团介绍产品设计理念


  

实践团与工坊总经理拓建宇、执行董事农金银座谈交流

 

实践团观摩壮锦服饰

政校协同:共话文化传承。实践团受邀参加2025年龙州县粤桂协作“龙州织娘”织锦技艺培训班开班仪式。开办仪式结束后,龙州县委常委、副县长李海权与实践团师生进行深入交流。李县长强调,素有“小香港”美誉的龙州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底蕴。他重点介绍了粤桂协作框架下的就业扶持政策,并特别指出:“大学生要珍惜实践机会,在基层历练中增长才干。”针对非遗传承发展,李县长提出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创新校地合作模式、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三点希望,勉励同学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

  

实践团受邀参加2025年龙州县粤桂协作“龙州织娘”织锦技艺培训班开班仪式

 

龙州县委常委、副县长李海权与实践团交流

此次实践活动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文化的价值。从壮锦的经纬交织到天琴的悠扬旋律,从工坊的创新实践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实践团全方位了解了龙州县非遗保护传承的现状。大家纷纷表示,将积极担当文化传播使者,把边疆文化的独特魅力带回校园,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版权所有
桂ICP备05014267号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中心技术支持

土木工程学院官方微信订阅号
扫一扫 校园资讯全知道

地址:南宁西乡塘区罗文大道33号,邮编:530007
电话:0771-385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