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弘扬教育家精神,营造尊师重教良好风尚,我校特推出“建院匠师”人物专栏,通过讲述优秀教师的育人故事,激励广大教师见贤思齐,坚守初心、勇担育人使命。
在科技自立自强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浪潮中,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的覃悦博士,以工匠般的执着与智慧,默默攀登科研高峰。
近年来,覃悦博士专注于结构智能检测与高性能新材料研究,连续取得四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均发表于土木工程与材料科学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涵盖JCR Q1、Q2分区)。这些成果不仅彰显了一位青年学者的坚持与追求,也体现了学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广西“九张创新发展名片”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覃悦博士(右一)与同事在开展研究
扎根一线,用匠心回应现实挑战
覃悦博士始终坚持将科研扎根工程一线,直面建筑业智能化转型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混凝土结构检测长期依赖人工、效率低下的问题,他精益求精,带领团队开发出基于敲击与改进的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混凝土裂缝快速检测方法,实现了无损、快速、高精度的智能识别。该成果于2025年7月发表于《Frontiers in Built Environment》(JCR Q2),既显著提升检测效率,又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持,是现代工匠精神在科研实践中的生动诠释。

混凝土裂缝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成果
随后,覃悦和团队将研究延伸至大跨度桥梁的安全核心——钢管混凝土结构。作为通讯作者,他与广西大学、广西新发展集团协同攻关,于2025年2月在顶级期刊《Structures》(JCR Q1)提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轻量级脱空识别模型。该模型在广西某大跨度拱桥项目中成功应用,识别精度超90%,参数大小仅0.77 M,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这一突破为国家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长期安全运维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并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支持。

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轻量级脱空识别模型研究成果
对接产业,以协同创新驱动新材料研发
覃悦博士积极响应广西打造“高性能新材料”创新发展名片的战略需求,深耕高性能环氧树脂基土木工程新材料研发。作为通讯作者,他于2025年8月和1月在《Applied Surface Science》(JCR Q1)和《Composite Interfaces》(JCR Q3)发表论文,系统揭示了增强石墨烯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在高温与氧气暴露共同作用下的动力学行为,为高耐久性GRPC材料上午开发与界面优化提供了新见解与设计策略。这些理论突破不仅解决了新材料耐久性瓶颈,也体现了校企协同推动科技创新的巨大潜力。


高性能环氧树脂基土木工程新材料研发成果
模式赋能成长,匠心服务发展
覃悦博士的快速成长,得益于学校实施的“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现场验题”的产教融合机制。以真实问题为起点,企业提出瓶颈难题,高校团队聚力公关,最终成果再回现场检验迭代,有效打通了科研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了“科研从现场中来,成果到现场中去”。

覃悦博士(左一)指导学生
覃悦博士的科研之路,是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区域发展的生动缩影。他以务实、专注、协同的工匠精神,不仅成就了个人事业,更展现出职业院校在高水平技术研发与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供 稿:土木工程学院 文/陈思羽 图/覃悦
一审一校:土木工程学院 唐未平
党委宣传部 陈熙
二审二校:土木工程学院 谢华
党委宣传部 何丽梅
三审三校:土木工程学院 孔祥刚
党委宣传部 黄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