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文化NEWS

广西建院实践团以“数智+非遗”双擎驱动苍梧古村落振兴

时间:2025-07-29 来源: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数智乡建·文脉振兴”实践团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深入梧州市苍梧县,开展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实践活动,旨在运用数字化手段与匠心传承,为古村落注入振兴新活力。

团队出发前合影

多维调研:深挖村情民意,共谋古村新篇

为精准把握苍梧发展现状与古村落保护实情,实践团深入大坡镇料神村和桥头镇培中村,创新采用“三维调研法”展开深度考察。一是政策座谈。与村“两委”开展政策解读座谈会,系统梳理古建筑保护政策落实痛点与基层治理难点。二是精准问卷。实施“百户千人”入户调查,精准掌握村民收支结构与农业种植实情。三是移动访谈。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围桌畅聊,直击基础设施短板与文化传承困境。

与大坡镇料神村“两委”开展座谈会

参观培中村村史馆

入户访谈

数字筑基:BIM建模焕活,孪生技术护航

实践团实地踏勘李济深故居等古建筑群,详细记录建筑名称、年代、结构类型、保存状况等信息,并采集大量影像资料。依托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专业优势,运用BIM技术构建精准建筑信息模型,融合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虚实映射。此举将建筑价值评估、保护技术路径、文化阐释体系及产业转化方案集成于统一平台,为苍梧古村落保护修缮提供精准数据支撑与科学决策依据。

参观李济深故居(古建筑群)

测量古建筑数据

非遗双璧:骑楼巧构传薪,瑶绣针绘乡情

实践团通过梧州骑楼拼图模型制作与瑶族“瓜花酿”刺绣创作,引导村民在方寸模型与针线纹样间触摸千年文明智慧。骑楼“前店后宅”布局蕴含岭南商贸基因,瑶绣“反面绣”技法承载瑶族先民对自然的敬畏。活动不仅让参与者加深了对骑楼结构与瑶绣技艺的认识,更创新“文化+安全”模式,将防火防潮知识融入骑楼修复实践,使生态染料工艺呼应瑶族“万物有灵”生态观,让非遗技艺从展柜走向田野,成为守护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铠甲”。

共同制作岭南骑楼模型

展示瑶族刺绣“瓜花酿”成品

红绿融合:基因铸魂乡土,直播赋能振兴

实践团深挖梧州作为广西红色摇篮的宝贵资源,在广西特委旧址等革命圣地打造沉浸式“红色课堂”。创新“红色宣讲+”模式:重现“梧州地委第一面红旗”历史场景,用“苍梧话+普通话”双语深情演绎李济深等先驱的烽火家书,让红色教育由静态展示跃升为立体体验。

同时,开展反诈宣传与防溺水安全教育,提升村民的安全防范意识;立足六堡茶特色产业,探索“直播电商”新模式,在荔枝文化节期间化身“广西名茶代言人”,有效打通产销链条,助力产业兴旺与乡风文明。

红色故事宣讲

“苍梧话+普通话”双语演绎李济深革命故事

共同制作反诈宣传海报

实践团六堡茶助农直播

智绘古村新图景,匠承文脉续华章。广西建院“数智乡建·文脉振兴”实践团的每一次行动,都是对古村落未来的深情耕耘。他们以智慧与汗水,为古村描绘充满希望的数字蓝图,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供    稿:管理工程学院 文/颜彦婷 黄铁华 韦珍安

一审一校:管理工程学院 宁钰球

   党委宣传部 陈熙

二审二校:管理工程学院 郭海棠

   党委宣传部 何丽梅

三审三校:管理工程学院 代端明

   党委宣传部 黄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