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文化NEWS

广西建院“遗脉相承·边疆共兴”实践团赴靖西开展“三下乡”活动

时间:2025-07-27 来源:

7月12日至18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遗脉相承·边疆共兴”实践团深入中越边境靖西市,创新构建“文化铸魂-非遗解码-民族团结-智慧赋能-技能报国”五维融合实践模式,圆满完成了为期7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遗脉相承·边疆共兴”实践团在龙邦口岸合影

文化铸魂:边疆热土淬炼青春信仰

实践团首站走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集体——护龙村,深入采访护边员,面对面聆听惊心动魄的戍边故事,并开展“三个一”沉浸式体验:与护边员同升一次旗、同唱一次红歌、同巡一次边。“护龙村家家挂红旗,国旗飘在哪里,根就扎在哪里!”村主任麻元波说。他们的戍边精神深深触动了队员们。通过系统整理采访素材,团队编撰完成《戍边文化》调研报告,留存这份珍贵的家国记忆。

护龙村村主任麻元波正在介绍戍边事迹

在旧州古镇和康城社区,实践团化身理论宣讲轻骑兵,创新理论宣讲形式:壮语版《唱支山歌给党听》引发村民强烈共鸣,《红色建筑镌初心》视频展播让退伍军人热泪盈眶。“党的声音真正淌进了壮乡心坎里”的群众反馈,印证了文化润疆的实效。

实践团在旧州村开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微宣讲

实践团在康城社区开展“红色建筑镌初心”视频展播

非遗解码:匠心传承焕发时代光彩

实践团深度调研当地非遗传承现状。在壮锦厂,记录国家级传承人李村灵坚守“三不”原则(不简化工序、不妥协配色、不降低标准)的匠人精神;在绣蕴坊,体验“一小时仅完成半片花瓣”的绣球制作技艺;拜访83岁“中华巧女”黄肖琴,学习万针堆绣绝活。团队通过专业设备系统采集口述史与技艺影像,为编著《匠心·同心》非遗故事集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队员亲身体验织锦工艺,4小时仅织出10厘米锦带的实践,让年轻学子深刻感悟到一幅传统壮锦需12公里丝线、4800工时的厚重匠心,体会到传统工艺的价值与传承的紧迫性。

实践团采访壮锦厂厂长、壮族织锦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李村灵

实践团采访绣球制作技艺传承人王秀芬

实践团成员学习绣球制作技艺

黄肖琴大师介绍堆绣技艺

民族团结:非遗活动促进交往交融

在靖西最大的异地搬迁家园——康城社区,实践团精心设计民族团结主题活动:组织“石榴籽”非遗剪纸活动,手把手带领壮、瑶、苗、汉等各族孩童共剪同心圆;开展“非遗运动会”,居民们踊跃参与,在协作竞技与欢笑声中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情谊,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各民族要像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的童声宣言,展现了文化活动的教育成效。实践团通过非遗载体促进民族团结的创新实践,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思路。

实践团指导社区儿童开展“石榴籽”剪纸


实践团在康城社区开展非遗运动会——投壶

实践团在康城社区开展非遗运动会——共练八段锦

智慧赋能:青春献策助力产业振兴

实践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入5个村屯(社区),密集走访企业、传承人、绣娘和居民,系统剖析边疆产业发展路径。重点调研了绣蕴坊“机械臂+绣娘手”的发展模式,详细记录其带动20个村屯、800余名绣娘,年均增收超2万元的显著成效。基于调研,团队总结成功经验,创新提出“订单到户+技能培训+电商直播”全链条方案,凝练成《靖西非遗传承与特色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为产业升级注入了青春智慧。

实践团走访靖西市绣球产业基地

在与护龙村的座谈中,实践团获悉其有打造文旅融合村的计划后,迅速响应。双方达成长期合作意向并挂牌大学生社会服务基地。未来,实践团将发挥专业优势,助力护龙村开展村屯道路规划与检测维护、挖掘“戍边文化+民族团结”先进事迹、设计边境特色旅游路线,为兴边富民贡献可持续的建院力量。

实践团与护龙村村委开展交流座谈

实践团在护龙村进行大学生社会服务与志愿服务基地挂牌

技能报国:数字匠心守护文化根脉

为长效赋能非遗传承与文旅发展,实践团在旧州古镇启动《非遗数字孪生地图》工程。团队运用高精度工程定位软件,精准测绘记录100余个文化场所、非遗工坊、古建筑等信息点;操控专业测绘无人机,全方位采集古建群落、街巷肌理及环境空间数据。通过整合实地测绘与文化调研成果,团队正构建融合地理信息与文化深度的数字孪生图景。未来,轻点指尖便可云端漫步旧州、尽览非遗风华。这也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实践团旧州文化信息采集实景素材图

无人机拍摄旧州古镇全貌

7天边疆之行,实践团步履铿锵、成果丰硕:收集300余份问卷,留存9位传承人珍贵影像,编著《匠心·同心》故事集,构建《旧州非遗数字孪生地图》,提出发展建议10余条,形成2万字戍边文化及产业报告。依托挂牌基地,后续将持续为边疆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团队负责人朱景荣感慨道:“从‘文化过客’到‘传承践行者’和‘发展献策者’,是边疆给了我们成长的土壤,更让我们深刻体悟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真谛。”当年轻的手掌抚过古老斑驳的织机,当测绘无人机掠过边陲古镇的屋檐,广西建院学子正以青春实践为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锦缎上,绣出闪耀的边疆经纬。

供   稿:市政与交通学院 文/黄华 摄/农浩崇

一审一校:市政与交通学院 刘雪妮

     党委宣传部 陈熙

二审二校:市政与交通学院 何炎

     党委宣传部 何丽梅

三审三校:市政与交通学院 刘海彬

     党委宣传部 黄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