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文化NEWS

暑期“三下乡”|“同心同语”推普实践团:语言赋能乡村发展 青春共绘振兴新篇

时间:2025-07-17 来源:

七月的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澄江镇,骄阳似火,却挡不住青春实践的脚步。近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同心同语”推普实践团深入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澄江镇,以“普语绘就振兴卷 青春实践绽芳华”为主题,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系列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紧扣乡村发展需求,将普通话推广与职业技能提升、儿童成长、民情调研、文化传承深度融合,用青春力量为澄江镇乡村振兴注入语言动能。

实践团成员合影

公文培训强本领普语赋能基层治理

针对乡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及基层干部在公文处理和沟通中的实际痛点,实践团结合乡村振兴工作场景,精心设计培训内容。从通知、报告、请示等常用公文的格式规范、语言逻辑,到政策表述中的普通话发音技巧,通过“案例解析+现场演练”的形式,帮助基层干部既“写得规范”,又“说得标准”。“以前向县里汇报工作,总担心表述不清影响项目推进。现在普通话流利了,公文也写得更严谨,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参训干部们的反馈,正是“普语赋能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

实践团组织开展公文写作培训

趣味课堂润童心,普语点亮成长之路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在澄江镇都安文化幼儿园的教室里,趣味普通话课堂正热闹开讲。实践团成员化身“语言老师”,带着孩子们朗诵诗歌、欢唱儿歌、讲述绘本故事,还端出了一盘特别的“汉字点心”——象形字绘画趣味活动,带领孩子们开启一场探秘象形文字的奇妙之旅。实践团成员提前准备甲骨文图片,当“日”“月”“山”等汉字的古老字形出现在屏幕上时,孩子们立刻被这种“像画画一样的字”吸引。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孩子们用水彩笔将汉字与想象中的事物联结:有的把“水”字画成蜿蜒的小河,有的给“山”字旁边添上绿色的树木,创意纷呈的画作让汉字焕发出童真魅力。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普通话发音,更在绘画中理解了汉字的本源。

实践团组织推普趣味课堂

田野调研察实情精准推普锚定方向

“您平时和孩子说普通话还是方言?”“外出打工,您觉得普通话重要吗?”带着这些问题,实践团成员深入澄江镇的村庄、学校、社区,面向教师、学生、村民、基层干部四类群体开展推普实情调研。通过发放问卷、深度访谈,实践团摸清了当地语言使用的“家底”:中老年村民仍以壮语为主,青壮年在务工、经商中需用普通话但熟练度不足,学生群体普通话基础较好但缺乏实践场景。村民们普遍反映“没人教、用得少、怕说错”。针对推普难点,实践团成员表示,他们将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推普方案,让普通话真正成为当地村民沟通的桥梁、发展的助力,为澄江镇的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推普实情调研

非遗传承融普语,文化根脉共守护

“背篓绣球不仅是游戏,更是我们瑶族的文化符号……”在澄江镇甘湾村文化广场上,实践团成员与村民们一同体验背篓绣球、八段锦等传统体育民俗活动,用流利的普通话向村民们细致讲解每项活动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寓意。在介绍背篓绣球时,他们详细阐述了这一民俗过去在瑶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让村民们对这一活动有了更深刻的文化认知。在指导八段锦练习时,实践团成员不仅示范着标准动作,还通过普通话讲解每一式的养生原理和蕴含的中医智慧,让大家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感受到传统养生文化的博大精深。村民们在实践团的讲解和带动下,参与热情高涨。大家一边跟着学习动作,一边认真聆听讲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切感受到传统体育民俗的魅力。

传统体育民俗活动

“普通话是乡村连接外界的‘桥梁’,更是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活动不仅提升了村民的普通话水平,更启发了当地“语言+产业+文化”的发展思路。实践团表示,将继续与都安瑶族自治县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持续开展定制化推普服务,为乡村振兴贡献语言力量。

供   稿:人文教育学院 文/盛丽梅 图/侯思宇

一审一校:人文教育学院 梁炎

    党委宣传部 陈熙

二审二校:人文教育学院 罗新华

    党委宣传部 何丽梅

三审三校:人文教育学院 曾小贵

    党委宣传部 黄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