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09-12
2025年初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堂上,陈玲燕老师正娴熟地操作BIM软件,立体生动的动画演示引来学生阵阵赞叹。台下一位学生忍不住感叹:“老师,这也太真实了,感觉就像真的在工地上干活一样,连混凝土振捣的手势都看得清清楚楚!”这句平常的反馈,却让陈玲燕的目光温柔而深远——她不禁回想起十五年前,自己第一次忐忑站上讲台的那一刻。从2010年初登讲台时的生涩,到如今该课程成为“面向东盟的国际化课程”,这一切变化的背后,是她十五年如一日的深耕细作,是一位匠师对育人初心的最真坚守。
陈玲燕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堂上
一、匠师初心:从无到有,铸就一门好课
“陈老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评上‘面向东盟的国际化课程’了!”2023年的一天,团队成员举着红头文件,难掩激动地向陈玲燕报喜。这一刻的喜悦,背后是她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耕耘。回首来时路,这门课程从最初没有合适教材,到建成校级精品在线课程,再到入选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登录“智慧职教-国际频道”,每一步都凝聚着她的心血与智慧。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建设成果展示
课程建设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2013年,刚接任课程负责人的陈玲燕就遇到了棘手的“教材难题”:当时使用的一级建造师教材满是现场经验表述,刚接触专业的学生常反馈“听不懂”;每年9月课程还陷入“老教材停印、新教材未出”的尴尬,教学开展举步维艰。“必须编一本贴合高职的专属教材”,怀着这样的信念,她毅然牵头组建编写团队。2015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第一版)正式出版,终于结束了“无米下锅”的历史。2017年,随着行业规范更新,她又及时推动教材再版,确保教学不与现实脱节。2022年赴华南理工大学访学期间,她的行囊中始终装着笔记本和相机,深入企业一线采集最新工程案例,这些鲜活的素材最终融入了2023年新版教材之中。这本凝聚了她无数心血的教材,也成功入选住建部“十四五”规划教材,成为她匠心育人的最好见证。
陈玲燕在华南理工大学访学
《建设工程管理》教材进阶三部曲
课程的深度建设与显著成果,为专业发展提供了核心支撑与持续动能。2015年,学院筹划申报《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新专业,陈玲燕依托多年来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积累的教学资源、标准建设与实践经验,牵头推进申报工作,助力该专业成功落地并实现招生。截至2019年,学院参与国家“双高计划”申报时,她进一步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为代表的课程建设成果,融入专业整体实力展示之中,用实实在在的“金课”案例,印证了“课程强则专业强”的同频共振逻辑,凸显了课程作为专业细胞单元的核心作用。
二、匠师担当:从传授标准到制定标准
2010年刚入职时,陈玲燕偶然接触到一级建造师培训工作,这一教就是十年。她背着装满教材和案例资料的行囊,常年往返于安徽、天津等地的授课点,累计培训超2000名行业从业者。这段经历,也让她找到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对接行业的“育人密码”,“一建培训要把抽象标准融入具体案例,让学员听得懂、用得上。”她始终秉持这一理念,将考试中的“施工禁忌”转化为工地上的“安全红线”,用真实的现场照片让枯燥的规范变得直观易懂。曾有位学员总记不住“进度计划调整方法”,陈玲燕特意索要对方负责项目的进度表,手绘“前锋线法”示意图,学员感慨“您讲的都是工地上能用的真本事”。这些“标准+案例”素材,都成了课程教学的“活教材”。
2011年,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指委启动《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制定工作,陈玲燕既兴奋又忐忑,她从“遵循标准”的教师,转变为“制定标准”的参与者,开启标准建设第一步。2019年,专业教指委启动土木建筑类教学基本要求修订工作,她持续参与、积累经验。2021年,全国住建职业教育教指委启动土木建筑类《职业教育专业简介》《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修订,此时她已成长为骨干成员,深度参与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相关修订,作用愈发关键。2024年,全国职业教育建设工程管理类专业核心课《课程标准》研制启动,她主持编制《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标准,汇聚全国多所高校教师参与,实现从“遵循者”到“制定者”的跃升,以匠心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
陈玲燕参与制定/修订的高等职业教育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标准文件
三、匠师笃行:科研反哺教学,深耕育人实践
“科研不是为了写论文,而是要解决课堂中的真实问题。”这一理念始终贯穿于陈玲燕的科研与教学实践中。她主持的7项市厅级课题,全部源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的教学痛点,最终成果也都转化为可落地的教学资源、课程标准或软件系统,真正实现了科研对教学的赋能。
2022年,她针对教材信息化内容不足的问题,牵头开展“新形态教材建设”课题,通过走访企业收集真实案例,开发出“安全隐患排查系统”等4项软著;2023年,她又通过“课程数字化转型”课题,运用BIM动画破解抽象知识教学难题,使学生轻松理解进度、资源与成本间的复杂关系。同年,“国际产教融合”课题系统梳理中国—东盟工程标准差异,补充了大量区域性案例,为东盟学生提供了更贴近实际的学习渠道。此外,在“产业学院双师建设”“中国特色学徒制”等课题中,她积极引入企业导师讲授实操技能,推动行业标准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始终践行着“科研为教学服务、成果为育人助力”的匠人初心。
十五载春秋坚守讲台,陈玲燕老师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为经纬,用匠心编织教学、贯通标准、融入科研,谱写了一曲深沉而动人的育人乐章。如今,她依然步履不停,持续投身新课题研究、新教材编写,以不变的初心与持续的创新,深刻诠释着“建院匠师”的精神内核。在她看来,“匠心,就是倾注心血备好每一堂课,以爱与责任教好每一位学生”。而这门凝聚她十五年光阴的课程,也正是她以匠人之心、师者之爱,为学生深情奏响的成长序曲。